旱碼頭燒餅源于漢代的“胡餅”(芝麻燒餅),東漢末年劉熙在《釋名》一書中解釋為“餅,并也。溲面使合并也。胡餅,作之大漫沍也,亦以胡麻(芝麻)著上也。《資治通鑒》記載,漢恒帝延熹三年(公元160年),“胡餅”在山東境內流傳。明朝中葉,周村即是輻射周邊的商埠重鎮(zhèn),素有“不通水路而天下之貨聚焉”的旱碼頭之稱,商賈云集。當?shù)仫嬍车陸舻膸煾禐槭股倘藗兊氖称繁阌诒4婧蛿y帶,對燒餅制作工藝潛心研制,幾經(jīng)改進,創(chuàng)造出了膾炙人口酥、香、薄、脆的大酥燒餅(此即旱碼頭燒餅)。清光緒六年(1880年),周村“聚合齋”燒餅老店生產的大酥燒餅被清皇室屢次征購為貢品。文人雅士曾對大酥燒餅做過評價和贊譽:“形如滿月,薄如秋葉,落地珠散玉碎,入口回味無窮”。
【查看詳細】